无人机“黑飞”正式入法这些知识您必须要提前了解一下! 科普宣传
近年来,无人机已从小众爱好走进千家万户,既能拍照拍视频,还能参与测绘、巡检等各行各业。但很多人不知道,无人机并不是想飞就能飞。
所谓“黑飞”,就是无人机未经登记注册、未获相关许可,或违反禁飞规定,在禁飞区或未经授权的空域进行飞行。例如:
2025年6月27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这部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法律。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针对治安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一系列新型危害行为纳入治安管理处罚范围,其中就包括 “违规飞行‘无人机’” 的行为。
根据修订后的法律,这类行为被明确列为 “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并纳入处罚范围,与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高空抛物、违规升放携带明火的升空物体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并列。
此次修法填补了长期以来对无人机“黑飞”行为缺乏明确处罚依据的法律空白,为公安机关执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从此,在禁飞区放飞无人机不再只是“违规”,而是可能面临治安处罚甚至刑事追究的违法行为。
本次《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并非孤立行动,而是我国无人机管理法规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早在今年2月,《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就明确要求 “民用机场具备对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防范和处置能力”,依法配备必要的探测、反制设施。
在这些范围内无需提交飞行活动申请。但在管制空域内飞行,仍需提前一日12时前向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提出飞行活动申请。
自2024年1月1日起,《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未经实名登记实施飞行活动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2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确认无人机类型:了解自己的无人机属于微型、轻型、小型、中型还是大型类别,不同类别对应不同的管理要求
完成实名登记:通过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https:进行实名登记
遵守飞行高度:微型无人机不超过50米,轻型、小型不超过120米(适飞空域内)
特殊区域禁飞:机场及周边区域、军事禁区、重要革命纪念地等区域设为管制空域,禁止未经批准飞行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与正在审议的《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共同构建起我国无人机管理的法律框架。专家认为,这些法律修订体现了立法机关对复杂治安形势的精准研判,构建了更稳固的制度 “防火墙”。
随着2026年1月1日新《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实施,无人机“黑飞”行为将面临更明确、更严厉的法律制裁。无人机操作者需增强法律意识,合规飞行,共同维护空域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
安全飞行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乐趣与便利时,切莫忘记法律划定的安全红线。
原标题:《无人机“黑飞”正式入法,这些知识您必须要提前了解一下! 科普宣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